天台国清寺,是我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。唐代时,天台国清寺与济南灵岩寺、南京栖霞寺、当阳玉泉寺并称为“天下四绝”,且以国清寺冠首。网传此地为AAAAA景区,且不收门票,斋饭2元,我也想尝尝这里的斋饭如何。
走入景区大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「隋塔」,近的地方是国清寺郁郁葱葱的田地,而隋塔的左后方就是本次的目的地「国清寺」,国清寺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,远处难以见到,进寺只有西南面豁口上一条路,故有“未见寺院先见隋塔”之称。前进!

在路上我就懵了,这星期中间都还有这么多人,要是开放斋饭,那国清寺不得当福利快餐店啊?想来尝一尝斋饭的计划似乎要泡汤了。
走过寒拾亭右侧就是隋塔,因为隋塔不能上,且观看位置极少,就没近拍。继续前行,站在丰干桥上,迎面一座由晚近著名书画家王震(一亭)大居士题有「教观总持」四个大字的照壁赫然入目。

站在丰干桥上看另一边,就是许多人的拍照打卡圣地,但是此处时时刻刻有人在拍照,想要等到一个没人的时刻还真不容易。
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,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,在山门一侧的影壁上题写有“隋代古刹”四个大字,据说为赵朴初题写。国清寺与南京栖霞寺、当阳玉泉寺、济南灵岩寺统称为“中国寺院四绝”。有机会要去另外三个寺庙看看。

在右侧进入小门,由于这张照片是由内往外拍的,所以是行走的反向。铺满鹅卵石的道路,两侧是高度仅有1.7米的黄色矮墙,两旁竹子拔地而起,迎着阳光显得茂密翠绿,非常有意境,所以有个别人提着鞋子赤脚走入。

走上台阶就到了国清寺大门,来来往往人数非凡,看到一位信众出来仍旧双手合十表示诚心。

网传「国清寺」三个字为雍正皇帝书写,山门前的这对汉白玉的石狮乃是原本放在故宫里的国宝,由于人数太多,都围绕着石狮的台子摸上一圈,以至于没有机会拍到狮子全貌。

过了韦陀像之后,就是雨花殿,直行而上就是大雄宝殿。

哪怕是星期中间也是人多的不行,想拍没人的照片着实不容易。还有不少信众带着香油、水果等贡品前来。

大雄宝殿前有香火炉,供游客们插香,由于国清寺的香是五块钱一把,以至于几乎人人都提个袋子装了好几把,准备在各个佛殿面前点上一把。由于香火太多,以至于香都是被烧完而不是慢慢点完。

面对大雄宝殿,左侧偏殿是供奉国清寺历代祖师的,右侧应为国清寺居所,游客止步。
大雄宝殿之中,居中高位的是如来佛祖,左右两侧应是阿难、迦叶,前面那尊不知是哪位佛祖,左右各有九尊罗汉,刚好十八罗汉列座其次,正后方为观音菩萨,身旁还有善财龙女和善财童子,左右两侧后方为文殊普贤。

大雄宝殿有五个门,除了正门之外,前面左侧小门通妙法堂,右侧小门通隋梅观看点,后门则是三贤古迹继续上山。
先行左侧,穿过小道,还有个公共厕所,直达国清寺的博物馆。里面有隋、唐、宋、明、清等各个朝代的文物,甚至还有恐龙蛋化石。由于人太多且大多物品都有玻璃罩,拍出来效果不好,建议小伙伴们自己去欣赏。而且出门左侧还有日本、韩国天台宗的和尚在此交流学习的物品。
这里我还找了一位师傅问了下斋饭的事情,果然不出所料,这里的斋饭早已不对外供应。
在这个博物馆的后方,也是国清寺僧人的居所,写着游客止步。随眼一望,都是花花草草生活的气息。

往前走是罗汉堂,大门紧闭是因为这是后门。

走到正前方就可以看到,这张照片也是等了很久,人刚好被中间的炉鼎以及树干遮掉才拍到这个无人的场景。

从牌匾和大门上看出是有些年代感了,就是阶梯前的垃圾桶有些煞风景。

罗汉堂地位最高的如来与文殊普贤。

其实进去的第一眼我就震撼了,因为见识短,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罗汉堂五百罗汉,没错,经过我一排排的数数,是真有五百座罗汉像,这还不包括正前方的佛祖和菩萨,而且是501座罗汉,为什么多出来一个呢,因为后面还加了济公,小伙伴们能找到降龙罗汉济公和尚嘛?
而且传闻天台山是五百罗汉的应真地,也就是说五百罗汉的道场就在天台山。

罗汉堂的正前方就是这个长廊,长廊的墙壁上有各种各样的刻文,我没有细看。而这个长廊的尽头还有个小道,转角处就是「独笔鹅字碑」,碑在三圣殿左边,字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。相传他曾入天台山华顶峰旁灵墟山中向白云先生学书后定下此字。现存鹅字右半边是王羲之的真迹,左半边是天台山人曹抡选补写的,两边浑然一体,达到了乱真的程度。

再往前就到了伽蓝殿,据黑导介绍,大部分伽蓝殿供的都是关公像,此处由于历史久远,此处供的是周代的王乔,据说在智者禅师在此开宗立派之前就已是此地的守护山神了,至今一直没变。

走过小门继续往左前方走(在国清寺的西南角),就到了「鱼乐国」。
若从前而入,则从「双涧萦流」的小门进去,只见古木苍郁,鱼池如镜,乾隆御碑、清心亭、鱼乐国石碑、放生池等布置得错落有致,环境优美宁静。

只是那颜色鲜艳的救生圈和垃圾桶太过于显眼了。

走过小道回到大雄宝殿,在三贤古迹(丰干、寒山和拾得)的后门左侧有一个《寒山大士天台山诗》。

右侧在中午午时的太阳照耀下,红色的枫叶透光映衬的美奂绝伦。

走上台阶一眼看前面两个字,我还以为是书法的南无阿弥陀佛,细看原来是「南无妙法莲花经」,底部还有日莲两个字,前有知恩报恩四个字。

黑导说是日本建造的报恩亭,在这个报恩亭后门有个暗门,还上了锁,门上清楚的写着佛历二千五百二十九年(1985-1986年之间),由日莲宗宗务院和天台山国清寺合立。

同在此层,还能以不同的角度看到九层空心隋塔。

左侧有公共厕所,移步右侧还有药师殿,以及上书“法乳千秋“四个金字的亭子,这是重檐挑角、方石铺地的碑亭。亭中排列着三座长方形的石碑,正中为“天台智者大师赞仰颂碑”,右边是“日本最澄大师得法灵迹碑”,左边是“天台行满座主赠别最澄大师诗碑”。三座碑的背面文字,为现代日本天台宗座主山田惠谛撰写,长篇日文铭记了高祖先德,祈念中日两国永远亲善友好的虔诚心意。

继续往上还有「中韩天台宗祖师纪念堂」和「观音殿」,简单看了一下没有拍照。所以过了一会就从此处下去,楼梯扶手较低,为了安全,寺内用竹子固定在原有的石制栏杆上用以加高,过几步路就到了梅亭。
1964年,郭沫若来国清寺视察,书“梅亭”一匾,赋隋梅一诗:“塔古钟声寂,山高月上迟。隋梅私自笑,寻梦复何痴”。更被人称道的是邓拓一首《题梅》:“剪取东风第一枝,半帘疏影坐题诗。不须脂粉绿颜色,最忆天台相见时”。

这株苍老遒劲、冠盖丈余、高踞墙头的隋梅,由隋代高僧章安灌顶大师亲手所植,自寺建立以来一直生长至今,已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,是我国三株最古老的梅树之一。

出了寺庙,想去水流旁走走,发现来了一批道人。

后来在玉京洞聊天时才知道,原来是桐柏宫的集体活动,前来观赏学习。以至于在国清寺看到一个奇妙的场景,就是有许许多多穿着道衣的青年男女,穿插在游客、信众、僧侣之间。

出去的时候不走原路,想走田间小道,看看当时初看隋塔时的怪树。结果看到许多老百姓在此劳作,我不禁在想:网传这里的和尚春天要播种,秋天要收获,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。怎么变成老百姓在干活了?

后来跟一位大叔聊了一会,说现在国清寺都是让他们干,吃饭就在寺庙里吃,包一日三餐,寺院只管收成,比如油菜收获的时候还是要劳作一下。

种草了!下次周末可以安排上了,感觉这里环境真好呀!
哇,你的博客真实大气磅礴,照片也高大上,可以参考你的博客去玩啦!